5月10日晚,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国培计划“专家,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委员会成员,吉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王向东教授,应邀做客太阳官网中学地理教学技能提升名师讲堂,并做了《区域认知的内涵解析与教学路径》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太阳官网副院长李晶教授主持。
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二是“区域认知的内涵解析与逻辑梳理”;三是“区域认知的教学路径与案例分析”。王向东教授从一个个常见的教学片段入手,结合实例由浅入深丰富同学们对“区域认知”的理解。
他选取了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的一节内容,从农业地域形成过程的“时间方面”,尤其是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拓展,说明了之前教学片段存在的缺失,之后又补充以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为例的“尺度问题”、农业地域当中并不包含一种农作物或一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综合问题”、农业地域往往不仅指行政地区,而是自然地区如河谷、山体、绿洲等的“现实问题”,最后又回归到地理教学的实践,发现教学片段中使用的符号非常见农作物符号或实物图例的“规范问题”。
针对“区域认知的内涵解析与逻辑梳理”王教授讲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必须回归到中国学生发展基本素养。”他阐明了区域认知不仅是地理核心素养更体现出中国学生发展素养当中的“育人价值”,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这也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与提升,王教授特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职前教师以及在职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地理教学不单纯为了培养地理学家,更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学习地理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变成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见多识广的人。
在案例分析环节,王教授借用“三圈环流以及高低压中心分布”的课程案例对如何进行区域认知进行了系统阐释。随后他借助在美国听取的一节中东石油问题现场课说明要增强情境真实性、内容融合性、问题间接性以及结论开放性,并通过人教版“日本”和“阿斯旺大坝”的课程设计,向大家说明了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要“体现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地理信息素养、关注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深化沟通与合作能力”。
讲座的最后王教授总结到:“基础地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有用的人(地理兴趣者或爱好者),而非地理学家(地理从业者),要指向基于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21世纪学生发展思想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所有学科均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着眼于人的发展,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
李晶副院长代表全院师生感谢王教授带来的精彩报告。她讲到,地理学最重要的就是综合性和区域性,王教授通过详实的理论分析及非常丰富的案例为同学们提前进行了“岗前培训”,希望有志于从事地理教学的同学能够认真学习、思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育教学者。